1~2歲的寶寶,對自己有了初步的認識。他/她開始試著用“我”來稱呼自己,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,也知道哪個名字指代的是他/她自己。
寶寶還會對父母的名字比較感興趣,有時候,會試著喊爸爸媽媽的名字,或者學著爸爸對媽媽的稱呼去喊媽媽、學著媽媽對寶寶的稱呼去喊寶寶。
寶寶能夠將自己和他人清晰地分辨出來,當爸爸媽媽跟寶寶一直照鏡子的時候,他/她會細心地觀察自己與爸爸媽媽的區(qū)別。寶寶的自我意識里,還包括對自己性別的認識,如果是男寶寶,他會意識到自己與爸爸是同一種性別,如果是女寶寶,也會知道自己是個小女生,以后要像媽媽一樣留長發(fā)、化化妝。
寶寶喜歡憑借自己的力量改變周圍的事物,希望一切都可以按照他/她的意愿進行,如果愿望得不到滿足,就會情緒低落,或者哭鬧不已o爸爸媽媽要在日常護理和教育中讓寶寶意識到,不能以自我為中心,有些事情不能任意妄為,必須聽從爸爸媽媽的安排。在與寶寶交流的過程中,爸爸媽媽應該盡量以協(xié)商為主,不要使用命令的語氣和態(tài)度。寶寶雖然小,也是家庭的一分子,需要具有自己的民主權利。
與自我意識一起提高的,還有寶寶的自尊。寶寶漸漸有了羞恥心,比如,尿床的時候,會羞澀,不愿意讓別入知道。如果爸爸媽媽把這件事情講給別人聽,寶寶會覺得自己被調侃,被別人當成笑話,會生氣、不開心,對爸爸媽媽不滿意。
無論寶寶什么年齡階段,做過怎樣的事情,爸爸媽媽都應該與寶寶保持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,對外,要報喜不報憂。不要把寶寶尿床等尷尬的事情向外宣揚,不然,寶寶小小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,覺得自己被爸爸媽媽出賣。以后,如果寶寶再尿床,就會有更強烈的驚恐、害怕意識,不敢告訴爸爸媽媽、妄圖掩飾等心理。
實際上,許多父母并不是對寶寶不滿,只是將“尿床”等事情當做一種趣事,“謙虛”地講給別人聽。比如,有人說寶寶懂事,爸爸就自己揭短:“懂什么事啊,昨天剛尿過床。”再比如,在他人贊揚寶寶漂亮的時候,媽媽會謙虛地回答:“哪啊,丑死了,皮膚又黑,牙齒也長歪了。”
中國式父母,總是習慣于“謙虛”,反應在育兒上面,就是喜歡在外人面前說寶寶如何如何不聽話、不聰明、不懂事。寶寶的情商發(fā)育雖然快,但這么小的年紀,明顯還是無法理解父母的“用心良苦”,會以為他們對自己不滿意,從而帶來許多負面情緒。
爸爸媽媽應該轉變觀念,愛護寶寶的內(nèi)心感受,淡定地對待他/她在成長過程中身體和心理上的“意外”,也教會寶寶坦然地面對那些事情,不要讓它們成為積聚在心中的陰影,也成為父母兒女之間的隔閡。
換句話說,無論是在外人、親友面前,還是面對寶寶自己,爸爸媽媽都應該做到以表揚為主,不要去揭寶寶的短,捍衛(wèi)住寶寶的尊嚴,也給寶寶將來的發(fā)育和成長提供更多的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