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民到日本之際,兒子剛好在國內(nèi)幼兒園畢業(yè),需要立刻上小學。經(jīng)過比較,我送兒子去了龜山小學。見兒子穿著校服、背著書包走進學校,我甚至比他還激動:相信從小就學習日語的兒子,站在起點上,決不會比他人遜色。
晚上,校車把兒子送到了離家最近的站點。剛下車,兒子就直沖過來,撲進我懷里,死死地抱住了我。我也緊抱著他,感受著他對我的依戀和愛。兒子還真是個孩子呢,只離開一天,就想我想得這么厲害!
兒子一直賴在我懷里不肯出來,我只好抱著他回家?;氐郊依铮褧鶗郎弦凰?,馬上拿起昨天沒看完的漫畫書,投入地看了起來。我感到很奇怪:難道學校沒留作業(yè)嗎?孩子的習慣是需要陪養(yǎng)的,如果不能養(yǎng)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,以后的學習之路就會非常艱難。
“作業(yè)寫完了嗎?”我輕聲提醒他,“做事情要有計劃,你已經(jīng)是小學生了?!?/P>
“做完了。”兒子頭也不抬,“不然我不會看課外書?!?/P>
“做完了?”我心里暗暗有氣,我抱著他進門,進屋他就看課外書,竟然說做完了,“好,那我和你一起檢查一遍。”
“真的做完了?!眱鹤幼饋?,認真地對我說,“今天的作業(yè)就是擁抱媽媽3分鐘,我已經(jīng)超額完成了??!”
我根本不相信兒子的話,可是,他說的又是那么理直氣壯。給人一種不可懷疑的態(tài)度,我給他的一個同學,也是個中國孩子的父母打電話,這才知道,今天的作業(yè)題目,果然就是“擁抱媽媽3分鐘”。我想:這可能是為了讓孩子喜歡學校而用的一種手段,以后就不會這樣了。沒想到,這樣的日子,竟然一個月一個月地持續(xù)了下來。
有一次,兒子放學回家,找了把小椅子,坐在廚房里,非要讓我給他講我小時候的事情。見他這么有興趣,我也就回憶起來:“那時,媽媽在外婆家,經(jīng)常和小伙伴們在山上放羊,春天,就去榆樹上擼‘榆樹錢兒’吃,甜甜的……”在我講述的過程中,他不斷地問這問那,儼然就像一個小記者,把我童年時的故事,翻了個底朝天。聽完故事,他馬上到客廳里,給自己的同學打電話:“我已經(jīng)完成作業(yè)了,我媽媽小時候,可好玩了,要去山上放羊……”
天!我大吃一驚,難道這也是家庭作業(yè)嗎?
漸漸地,我也習慣了這種家庭作業(yè),因為比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更離譜的也有過了。有時是幫媽媽做一次家務;有時是獨立煮一道菜;有時竟然是找?guī)讉€好朋友一起玩,規(guī)定只能是外面的朋友,還規(guī)定了人數(shù)……
我也了解了日本的小學教育:在日本小學,孩子們上課時學習的,除了語文、數(shù)學等主課,還有綜合課,其中包含的東西千差萬別,有時,是到博物館參觀,有時是去農(nóng)村喂一次豬,體驗生活,或者確定一個研究的主題,大家圍著老師,坐在一起聊這個主題。還有家庭課,這時,就要為孩子準備一個廚師的全副行頭和原材料……
這樣的小學課程,孩子們當然喜歡,只是作為父母,我可就感到頭疼了,因為這不需要我居高臨下地檢查孩子的讀寫作業(yè),但配合完成這樣的學業(yè)和作業(yè),花的功夫卻更多了。
后來,兒子終于帶回了一些讀寫作業(yè),不過,少得讓人不安,最多10分鐘就能完成,剩下的時間,還是玩。慢慢地,我悟出了這種教育的好處。孩子們對學習文化知識,熱情始終不減,生活能力卻大幅度提高了。與此同時,每天擁抱媽媽3分鐘的作業(yè),成了兒子的習慣,我想,正是在這樣的學習當中,我們都學到了正確的感情表達的方式,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,顯得猶為重要。